近日学到了几个极简主义观点,需要消化吸收一下。

最好的衣服是你的身材

极简主义强调的是做减法,讲究尽可能拥有更少的东西。在服装方面,当然也不例外。

然而,消费主义盛行的文化告诉你,你的衣服永远不够多。Zara 就强调「快时尚」的概念,每两周推出一季新衣服,并且旧款式的衣服下架后就很难买到,诱导你不断购买最新款式的时尚。极简主义作为一种理念,可以成为与这种吸人血的消费主义对抗的思想工具

再热衷时尚的人都不得不承认,身材是外观的基础。款式再绚丽的服装,也需要合适的身形来撑起。虽然,服装可以修饰身材,但是培养自己的好身材,不失为另一种省钱的、符合极简理念的做法。人们会羡慕穿大牌,也会羡慕好身材;大牌不是人人都能穿起,但是好身材只要努力,就有可能塑造。

这个道理也很容易触类旁通:最好的急救箱是你的急救知识,最好的随身药物是一个好身体和一个铁胃,最符合你需要的软件是编程能力,等等。

取舍物品的法则:反面假设

取舍物品时,不要去想这个物品可能会派上什么用场,而要想:如果我没有它,最坏可能的结果是什么?

这个法则是我从一个 YouTube 上的小哥身上学到的。他是一个「living out of a backpack」的人,想把所有东西放进一个背包,那就必须得放弃许多东西。在我看来,他这种生活态度非常潇洒——没有太多牵挂与留念,一个背包就装下了自己的全部财产。

虽然在我的目前阶段,「living out of a backpack」的生活方式还不切实际、太过疯狂,但是他的取舍物品的法则,的确值得人去思考。继承自父母的思想,我在取舍物品时,最容易认为,「这个东西将来可能用上,应该留着」。在物资匮乏时,这种想法的确有意义;但是,当过多的物品已经产生了纷扰与困惑时,不妨反思一下,这么多东西带来的意义是什么。有多少东西从来都没有派上过用场?又有多少东西是重复的?没了它们,可能会有什么坏影响呢?而有它们,又对你造成了哪些影响?

就拿我自己的一个小例子来说,我的宿舍里、实验室里、和书包里都有很多笔。有黑色的,蓝色的,红色的,还有彩铅笔;有晨光的,还有三菱的。但是它们之中,使用频率较高的是什么呢?我发现,我99%的时间用的都是其中一支黑色三菱笔,不管是练字,做批注,还是作笔记,都不例外。我相信,我留着其它笔,固然有用,但是,如果我没有那些额外的笔,最坏会发生什么事情呢?我可能做不出五彩斑斓的笔记了,尽管我已经很久不做笔记,更不做彩色的笔记了;在批改作业和试卷时,没有红笔可用。想来想去,只有这些可能而已。通过这种思考,我认为,我需要保留的笔只有:一支三菱笔,一支红笔,和若干三菱替芯(随身带两根)。这样下来,我就能够筛选出「笔」这方面,真正重要的物件,而把无用的物件排除,告别纷扰了。

把世界当成自己的后院

一个小哥,是一个房车旅行家、旅行摄影师,同时居然还是一个 Twitch.tv 的魔兽世界主播。他以一个不大的、自己改装的厢型车为家,以太阳能为能源,环游美国;同时,车上还有一台台式电脑,用来玩魔兽世界。他在视频中说了一句话:“虽然我的家很小,但是整个世界是我的后院。”

我曾是一个不热衷与旅游的人,但我慢慢发现我的头脑一直被禁锢在了一个狭小的房间之内。原本,我只想把自己的房间(或宿舍)打造成一个 little sweet home,但现在,我慢慢觉得,广阔的世界才是我应该待的地方。

我看过很多国内房车玩家的视频,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生活方式,但是他们许多是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,在奋斗了半生后,用积蓄买一台房车,乘坐它去舒适地旅行。我现在还没到规划我的退休生活的时候,因此这类视频通常不能引发我的很多共鸣。但是,国外的这个小哥,他的把旅行与工作结合,甚至把旅行与自己的爱好结合的生活方式,真的太让人心动了。房车不是他的旅行工具,而是他真正的家;他乘坐房车不是在城市之间穿梭,而是真正地在野外驰骋;他的房车不是直接购买的大牌成品,而是自己一点一点打造、改装出来的。这才是真正的自由,这才是真正的说走就走的旅行。

每个人都会思考,我想要的生活,究竟是怎样的?至少我觉得,我想要的生活,决不是窝在宿舍打游戏、看电视剧,也不会是泡吧和 party。人生一趟不容易,精彩的不仅仅是虚拟的世界,也不仅仅是快餐式的快乐,精彩的细节正隐藏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。走出去,哪怕只是在很近的地方走一走,才能发现这些属于细心者的精彩。